中秋節的習俗-月餅的起源
中秋節習俗
提起中秋節的應節食品,大家一定立刻想起月餅。
其實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要遲至明朝才盛行。
而早在唐朝,就有配合中秋節上市的應節食品了。
唐朝鄭望之的《膳夫錄》(見引於《月令粹編》卷十三)說:「汴中節 食,中秋玩月羹。」這羹據說在本世紀三十年代仍見於嶺南,以桂圓、蓮子、藕粉等材料精而成。
雖然吳自牧的《夢梁錄》中曾經出現「月餅」一詞,但當時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尚未普遍。
所以宋朝的中秋節食品仍以應節的瓜果為主。
至於月餅的起源,在民間有一則流傳甚廣的傳說:在元朝末年,蒙古人為了怕漢人造反,不准民間私藏武器,規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,十戶供養一名兵丁。
漢人蜼想起 來反抗,卻苦於無從傳遞消息。
所以劉伯溫(一說張士誠)便想出了條計策。說是今年要有冬瘟,除非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,才能避免。
於是大家爭先恐後 的購買月餅來吃。
回到家中,掰開月餅,發覺裡面藏著張條子,上面寫:「八月十五殺元兵,家家戶戶齊動手」。
於是眾人紛紛義反抗統治者,這個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。
明清以後,月餅的製作又隨地域之分而有各種變異。《燕京歲時記》中說:「中秋月餅,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,他處不足食也。
至供月餅,到處皆有。大者尺餘,上繪月宮蟾兔之形。」既然說是「以致美齋為京都第一」,可見當時北京城內己有家製作月餅的商店。
為 了推銷月餅,商人們又挖空心思為月餅取了許多極雅緻的名字。
如西施醉月、嫦娥奔月、七星伴月、蟾宮丹桂月、珠江夜月、三潭印月、唐皇燕月等等。
也有以內含 餡料來定名的,如蛋黃蓮蓉月、五仁甜肉月、欖仁白蓮蓉月、叉燒臘腸月、寶鴨腸月、寶鴨穿蓮月、椰絲蓮蓉月等等,光聽名字就讓人垂涎三尺。
月餅製作的特色,因地而異。較為人熟知的有所謂蘇式月餅、廣式月餅、京式月餅、寧式月餅、滇式月餅、潮式月餅等。
蘇式月餅多是酥皮,油多糖重,鬆脆香酥。廣 式月餅重糖輕油皮薄餡美,不易破碎,適宜饋贈。
京式月餅素油素餡,且多為硬皮。
潮式月餅以糖冬瓜為餡,食之鬆脆滋潤。
另有一種產於東北的「套月」月餅,專 供饋贈之用。
最大的底盤直徑約三十三公分,由下而上逐一縮小,一套嫦娥奔月的連環畫。
本文引用:( http://blog.huayuworld.org/jsvirtue62/10663/2008/11/18/19509 )
延伸閱讀:中秋節的習俗-台灣的中秋節
部落格:2010中秋節幾號(日期)|2010中秋節的由來|2010中秋節活動是幾號?